bwin必赢官网-奥时代开启:北马其顿打响第一枪

admin 德甲 2024-12-25 2 0

远古人类在大同聚居繁衍

—聚焦大同地区泥河湾考古与发掘

  编者按奥时代开启:北马其顿打响第一枪:探索人类起源的bwin必赢官网脚步从未停歇,泥河湾盆地越来越多远古人类遗迹的发现, 令多数学者认为,泥河湾盆地很可能是人类的另一个发源地。从今年4月份起,山西大学、大同市考古所对大同境内的泥河湾盆地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日我们将大同地区泥河湾考古成果进行比较全面的展示,以期望泥河湾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让泥河湾这一珍稀的文化艺术宝库走进公众视野。

  

坐南向北,在杜庄遗址开掘剖面下,在灰绿色的“泥河湾层”,远古人类的痕迹就隐藏在这漫长的时间旷野里,3万年历史如云烟过眼。

在这个40平方米的杜庄遗址发掘点,考古人员发掘出了近千件打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在杜庄遗址所在的石板沟两岸以及附近的土林景区,发现了十余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化石点。

从今年4月份起,山西大学和市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大同县、浑源县、阳高县等处,发现了75处化石点及古人类活动遗址,仅在大同县就发现54处之多,其中包括距今20~30万年的大同县李汪涧村遗址。

在早年的考古发掘中,我市就发现了闻名于世的距今10万年的阳高县许家窑遗址。

这是大同地区泥河湾遗址群,一个记录了东方人类演变过程的天然博物馆,一个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早期生活遗迹的考古圣地。这些发现客观地向人们展示了远古人群在大同聚居繁衍生息的真实生活场景,这些发现也让一些学者相信,这里是东方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杜庄遗址——一封来自远古的“书信”

  在杜庄遗址的开掘剖面下,在约3万年前,草原稀树,远古人群聚居在几近干涸的大同湖边,在河水充沛的桑干河两岸饮水狩猎,敲骨吸髓。

“杜庄遗址点保存得很好,仅有极度轻微的磨蚀,遗址形成后很快被掩埋了起来。”杜庄遗址点是在山西省文物局、大同市文物局以及大同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山西大学、大同市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发掘的,参与发掘工作的山西大学考古系博士生石晓润向记者介绍说,“我们以每平方米一个方格,以10厘米为一个水平层进行发掘,遗物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之后我们又向东进行了扩方。在主区发掘了12层,第二至第八水平层遗物较多,其奥时代开启:北马其顿打响第一枪他水平层遗物较少。在东区,除第八、第九层遗物较少外,其他水平层遗物较多,尤其是第四、第七层最多,石制品、动物骨骼化石个体也较大,不像主区破碎严重。”

山西大学考古系教授、联合考古队负责人李君(左)和市考古所副所长李树云在杜庄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一块大同玉制作的石器。

据统计,杜庄遗址点共发掘出842件石器及动物骨骼化石,一件包括好多碎块。其中动物骨骼化石有610件,其中经专家鉴定的为13件,这13件动物骨骼化石有马、牛、犀牛、鸵鸟以及鼠、兔等啮齿类。其他597件动物骨骼化石目前还未来得及鉴定。在这些动物骨骼化石中,27件有明显人工修边的痕迹,制作精致,大多做刮削器使用。保存的部位趾骨379件、牙齿129件、椎骨16件、头骨14件、鸵鸟蛋皮1件,其他为不明部位骨骼化石。能看到明显砍砸痕迹的7件,应该是敲骨吸髓所致奥时代开启:北马其顿打响第一枪;有明显划痕的6件,造成划痕的原因应该是动物牙齿、人类刮削等留下的痕迹;有噬咬痕迹的5件。

石制品一共有232件,其中石片51件、断片97件、石核51件、刮削器19件、尖削器3件、细石核1件、细石页1件、石锤1件、石块4件、砾石3件、其他1件。单台面的占36.96%,双台面的占13.04%,多台面的占50%。从使用的原料看,石英占60%,燧石占17.67%、砂岩占6.03%、石英砂岩占2.79%、石英岩占1.97%,其他还有灰岩、角砾岩、角页岩等。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还在远古人类使用的石器中,发现了一块大同玉制作的石核。

发掘后的犀牛头骨化石。

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及这些出土遗物情况,专家分析,远古人类使用的工具多是就地取材,附近山上石英含量丰富,已懂得挑选结理少、颗粒小的优质石料。燧石的使用,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懂得选取结理更少、质地更加细腻、韧度更好的优质石料作为工具。双台面、多台面工具占绝大多数比例,这说明当时工具的利用率高,打片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从使用的石器看,以刮削器为主,石核、石片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为辅,已经出现细石核和做镶嵌用的细石叶,整个石制工业属于小石片文化传统,由此可判断,该遗址点的时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距今约3万年。

遗址的遗物在东北部以条状呈集中分布,在泥河湾第三文化层灰绿色粉砂制黏土层内。现场有石锤、柸才、石核、石片以及大量动物骨骼化石,由此可判断,这里应该是远古人类就地取才、打石为器、敲骨吸髓进餐的场地。

像一封写给未来的书信,语气恳切,信息明确奥时代开启:北马其顿打响第一枪:我们在这里。“这封信”告诉人们,这里是东方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东北亚先民漫长演化征途的一个落脚点。

大同泥河湾盆地——远古人类聚居地

  

  杜庄遗址旁的土坡上,随处可见远古人类进餐后遗留的动物骨骼化石。

在亚洲的东方,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群山环抱一片茫茫平川,这就是泥河湾盆地。泥河湾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是镶嵌在山西高原的一条断陷裂谷,占据山西省的大同市区、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广灵县、朔州市区、怀仁县、山阴县、应县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其中大同和朔州占到了总面积的近70%。盆地原是一汪湖水,学界称其为大同湖。从数百万年到十几万年前,大同湖一直存在着,由此形成了1000多米厚由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砂、砾石组成的河湖相沉积层。湖水逐渐消失后,这些沉积地层也逐渐显露出来,并呈灰色、黄绿色、黄褐色、赭褐色等颜色,学界称其为泥河湾层。遥远的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文化就孕育于这一地层中。

曾参加过著名的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掘工作的联合考古队负责人、山西大学考古系教授李君说,在河北省阳原县马圈沟第三文化层的开掘剖面下,200万年前的某天,我们的祖先在这里饕餮了一头猛犸象,并心满意足地放下了“餐叉”。这里的“餐叉”指的是旧石器时代人们进食用的一种工具“刮削器”。“出土时,恰恰有一件刮削器在大象的肋骨化石上。”这个结果让当时包括李君在内的所有考古专家兴奋不已。这个发现提供了东亚大陆最古老的人类生存的证据,这使得人们将泥河湾盆地与因发现175万年前人类化石而闻名世界的东非奥杜维峡谷相联系,泥河湾开始被称为“东方奥杜维”。

考古专家在马圈沟遗址第二文化层,清理出60余枚草原猛犸象留下的清晰完整的足迹,这些遗迹以前只能在东非才能见到。观察这里出土的石器,从选料、打片、加工和使用情况分析,都具有了较高的思维和技术水平。专家依此判定,这些决不是泥河湾最早的石器,更加古老的人工制品还应该埋藏在更为古老的地层中。在泥河湾,低于马圈沟遗址的泥河湾层还很厚,为进一步探索古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杜庄遗址发现的犀牛头骨化石。

河北省泥河湾遗址群的发掘史已有近百年,发掘成果令世界瞩目。包括马圈沟遗址在内,150余座遗址在历史年代的链条上环环相扣,延绵不绝。20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前的小长梁遗址,100万年前的东谷坨、霍家地、许家坡、岑家湾遗址,78万年前的马梁遗址、10万年前的许家窑、板井子、雀儿沟遗址,2.8万年前的新庙庄遗址,1万年前的虎头梁、油房遗址,5000年前的姜家梁墓葬群。它们构成的考古文化序列,勾画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脉络。在群山之内的山梁上,青灰色的泥河湾地层绵延不绝,犹如一部一脉相承的厚重史书徐徐打开,200 多万年前至 5000 年前古人类狩猎、用火、采集、进食全过程一一展现,200万年前的“第一餐”、10万年前的飞索猎马、1万年前的陶器制造、5000年前的农业生产的场景依次铺陈,记载了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考古人员对出土遗物进行拍照记录。

李君教授说,占有绝大部分面积、蕴含丰富的人类早期生活遗迹的山西大同、朔州地区是泥河湾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阳高许家窑人就已经名扬学界,许家窑遗址出土了19件人类头骨化石和1000余枚直径从八九厘米到20厘米不等的石球。前者是泥河湾遗址群的首次出土,后者在数量上居世界同期遗址第一位。许家窑遗址是泥河湾中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许家窑人更是研究十万年左右现代人类演化的重要环节。通过考古发掘,考古专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场景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奥时代开启:北马其顿打响第一枪:脚下这条被称作“梨益沟”的干枯河床,10 万年前水流丰沛。“许家窑人”在这里饮水完毕,挥动着打制的石球飞索猎马。许家窑遗址呈现出泥河湾遗址的典型性——方圆极小的范围内隐藏着大量的、密集的文化遗存。“当时发掘出的马牙(化石)太多了,已经不论个数了,论斤。”当时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对此很有感慨。

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省考古学家就在大同境内的泥河湾盆地进行旧石器调查,发现了一批旧石器遗址,其中,阳高县尉家小堡、大同市青磁窑、朔州市峙峪遗址都是泥河湾盆地经过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截至去年底,我省文物部门已经在大同、朔州泥河湾盆地发现了30余处旧石器遗址。

奥时代开启:北马其顿打响第一枪

“以前的这些考古发掘都是零星发掘研究,从今年4月份起,山西大学和市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占有泥河湾总面积70%的大同、朔州境内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人类化石遗迹进行为期3年的调查与发掘工作,这是山西省首次系统地对泥河湾盆地进行考古发掘。”李君教授介绍说,“此次我们重点发掘的杜庄遗址所在的石板沟两岸及附近的土林景区内,发现有连续分布的旧石器化石遗址点,有十几处之多,因此我们确定这里为一个遗址群,生活在这里的不止一群人,应该是多群人,这里是古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从发掘的情况看,当时这里的大同湖接近干涸,草原稀树,六棱山下桑干河河水充沛,犀牛、大象、鸵鸟、野马、羚羊、鬣狗在这里喝水嬉戏,远古人类在这里狩猎,在湖边切割猎物,并敲骨吸髓。以致发掘点附近整个土坡上都发现了大片破碎的各种动物骨骼化石,这应该是远古人类食用后抛弃的。考古现场还发现一些螺丝的壳,这是远古人类进食后留下的。此外还有少量的木炭燃烧后的痕迹,有用火的行为。

杜庄遗址发掘现场。

经过短短4个月的初步调查,联合考古队还在大同境内的泥河湾地区发现了75处化石点及古人类活动遗址,仅大同县就发现54处之多。大同县瓜园乡李汪涧村遗址,经地层对比和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可判断,该处遗址已距今20~30万年,是此次调查发现最早的遗址,明年起将对其进行发掘。

越来越多远古人类遗迹的发现, 令不少学者相信,泥河湾盆地是人类起源的另一个发源地。位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奥杜维峡谷与坐落在桑干河及其支流壶流河河谷的泥河湾盆地,它们不仅都蕴藏丰富的古人类遗迹,而且彼此有着十分相似的地质环境变迁过程。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曾大胆推断:“泥河湾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对占泥河湾面积70%的大同、朔州境内的泥河湾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将会揭开更多史前远古人类在大同地区活动的奥秘,人类起源的探索与发现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泥河湾遗址——发掘与保护不容迟缓

“泥河湾遗址是旷野发掘,几场大雨就有可能将这些遗址冲刷殆尽。”李君教授说,发掘和保护工作不容迟缓,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杜庄遗址的室外发掘工作目前已经结束,联合考古队进入了室内整理阶段。8月24日,记者在联合考古队位于杜庄村的驻地看到,大大小小的石器布满书桌。每一块粗糙的原始石器,都被分别装在了透明封口塑料袋内,并配有一张制作精细的卡片,记载着编号、类型、层位、位置、高程、大小、重量。联合考古队的队员们都在忙碌地工作着,有的在给石器做三维绘图,有的在为动物骨骼化石拍照,有的在给动物骨骼化石做拓片。李君认为,遗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样精细的记录,才能还原每一块文物出土时的情况。

不仅专家执著,在泥河湾的保护和价值传播上,国家一直不遗余力。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论证,入围我国“百项大遗址”保护规划。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的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旧石器博物馆也在河北阳原落成并对外开放。现在,泥河湾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

  

杜庄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面对泥河湾当前蓬勃兴起的保护与研究现状,我们山西应该抓紧时间迎头赶上”,李君教授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3年12月30日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天我们需要对开展泥河湾研究、保护、开发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这关系到中国在世界背景下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关系到山西省和大同市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上的发展水平。泥河湾是河北人民的骄傲,同样也是山西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抓紧做好泥河湾的工作,才能无愧于人类祖先最早生活的这块热土,无愧于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的灿烂文化。”

泥河湾盆地蕴藏着200万年以来东方人类繁衍、生息、发展、进化、进步的完整轨迹,记录了第三纪末期以来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其所具有的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为世界罕见。关于泥河湾盆地的考古研究,李君教授认为今后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大同、朔州地区进行旧石器文化遗址的专题考古调查;重点发掘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重要遗址;开展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学综合研究;编制泥河湾盆地山西区域保护规划。

市考古所副所长李树云说:“以前我市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汉、北魏、辽、金,史前文化研究得少,今后我们要加强史前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让大同泥河湾盆地成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的研究地区,成为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文化遗产地,同时也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大同日报记者 高雅敏

郑重声明: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所属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客户端、全媒体微信矩阵(包括大同日报传媒、大同新闻网、大同传媒、掌中大同、大同日报第一房产、大同日报社小记者等微信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一律拒绝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剽窃、抄袭者的法律责任。保护知识产权,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评论